工银瑞信基金赵蓓:在成长股的波动中迷失 ——反思:如何打破老牌基金经理的“话语霸权”
作为工银瑞信研究部副资总监,赵蓓以所谓深耕医药赛道闻名,但不知是何原因,定位成长股投资的工银成长精选混合基金自2021年成立以来,便由赵蓓管理。该基金本应成为成长股投资的标杆,但现实却截然相反。尽管不同时期的投资组合中频繁出现牛股,但基金净值却屡屡因成长股的剧烈波动而受损,引发市场对其投资逻辑的质疑。
行业配置失衡:成长主题的“名不副实”
工银成长精选自2021年成立以来,前十大重仓股中始终有8只以上为医药标的,恒瑞医药、百济神州等创新药龙头虽被重仓,但医药板块长达三年的深度调整,导致基金净值持续承压。原本不应该成为行业赛道基金的工银成长,却不得不咽下医药板块深度调整的苦果。尽管赵蓓强调“医药行业长期需求刚性”,但过度集中于单一赛道的策略,使其错失了2024年以来AI、算力等成长板块的爆发机会。这种“成长主题=医药主题”的惯性思维,暴露出基金经理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敏锐度不足。
高换手策略失效:频繁调仓难掩择时失误
赵蓓以“高换手+动态平衡”著称,任职期间频繁调仓,但胜率很低。这种“勤奋调仓”未能转化为超额收益,反而因交易摩擦成本加剧了净值损耗。更讽刺的是,尽管重仓股中不乏牛股(如恒瑞医药、科伦博泰生物),但基金整体回报率却持续低迷——Wind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3月17日,工银成长精选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率为-41.70%,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回报率-18.91%,同类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回报率-12.03%。
我们注意到,在工银成长精选2024年三季度末的投资组合中,还重仓持有港股市场的阿里巴巴。而今年以来,阿里巴巴累计涨幅超过70%,然而赵蓓却在四季度阿里巴巴的调整中匆忙离场,仅此一例,就暴露出赵蓓在成长股波动中追涨杀跌的本质。
风险控制失当:集中持仓放大回撤风险
工银成长精选最新的持仓组合显示,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远超同类产品平均水平,行业配置依旧高度集中于医药。这种“宁可错过、不可错配”的防守姿态,在医药板块系统性下跌时反而成为致命弱点。数据显示,2024年,该基金最大回撤超过50%,持有人户数从3.32万降至不足3万,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,印证了过度集中持仓的风险。
管理规模缩水与信任危机
赵蓓在管规模从2021年的322.79亿元缩水至2024年的158.45亿元,工银瑞信权益类基金整体规模也因人才流失和业绩疲软大幅下滑。尽管她在季报中反复强调“在产业冬天播种”,但投资者更关注的是净值何时能走出泥潭。工银成长精选成立至今的成绩单,无疑让“成长派”标签蒙羞。
如何打破老牌基金经理的“话语霸权”
尽管赵蓓业绩表现很差,但并未动摇其研究副总监的地位以及长期的基金经理权限。对于公司的新锐基金经理,即使业绩良好也无法获得更多的管理权限。这种老牌基金经理的话语“霸权”不仅在工银瑞信基金存在,也在很多公募基金中或多或少的存在。
近期,有自媒体发布了一篇《工银瑞信李劭钊:如何做成长波动的朋友》,深入分享了李劭钊对于成长股投资的经验。尽管李劭钊最近一年的业绩表现远超赵蓓,但其管理的规模仅1.5亿元,不足赵蓓的1%。可见,打破老牌基金经理的“话语霸权”,绝非发一两篇文章就可以改变。
成长投资的本质与反思
赵蓓的困境折射出成长股投资的深层矛盾:在波动中捕捉“戴维斯双击”需要精准的行业周期判断与极致的纪律性,而过度依赖单一赛道、频繁择时和集中持仓,反而可能陷入“牛股常有,收益难觅”的怪圈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与其纠结于基金经理的“逆周期宣言”,不如重新审视“成长”二字的真谛——真正的成长,或许不在于押注某个行业,而在于穿越周期的持续进化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