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斌:价值投资信仰者还是高杠杆押注的赌徒

但斌,这位曾被称作“中国巴菲特”的私募大佬,近年来屡屡陷入“言行不一”的争议漩涡。从早年高位豪赌中国平安到加杠杆押注美股科技股,从“价投标杆”到“投机冠军”,其投资策略的剧烈转向与净值的大幅波动,不仅暴露了其投资理念的异化,更给市场留下一本鲜活的反面教材。

价值投资的“画皮”:杠杆与高估值的双重背叛

但斌曾宣称“投资要像乌龟一样忍耐”,但其近年操作却与价值投资内核背道而驰:

杠杆投机取代安全边际:2024年四季度,其美股组合中前两大持仓为三倍做多FANG+指数ETN(FNGU)和两倍做多英伟达ETF(NVDL)。这类杠杆ETF通过期货合约实现日内杠杆,长期持有会因波动损耗和展期成本吞噬收益,与巴菲特“避免杠杆”的戒律完全相悖。其中,FNGU作为高杠杆科技指数衍生品,今年以来跌幅巨大。

高估值下的豪赌:在美股科技股估值高企时(如英伟达动态市盈率超60倍),但斌仍重仓加码并叠加杠杆。这与价值投资“低估值买入”的核心原则形成讽刺对比,反而更像趋势交易的“追涨杀跌”。

集中押注放大风险:其组合高度集中于英伟达(持仓占比近19%)、特斯拉等个股,甚至通过杠杆ETF进一步绑定科技巨头。这种“单票式”押注已脱离分散化投资的基本风控框架,沦为“赌徒式”投机。

路径依赖的崩塌:从中国平安到英伟达的历史重演

但斌的“豪赌基因”早有端倪:

中国平安的教训:早年重仓中国平安时,其宣称“平安是时间的朋友”,却在股价高位未能及时应对行业政策风险,最终深陷回撤泥潭。

特斯拉与英伟达的轮回:2022年重仓特斯拉导致净值大幅波动后,但斌未汲取教训,反而在2023-2024年以更高杠杆押注英伟达。这种“路径依赖”实为认知僵化的体现似乎一切都是“时代红利”。

甩锅式反思:归咎政治与回避本质

面对2025年初净值14%的回撤,但斌的“反思”更显苍白

避谈策略缺陷,大谈“世界矛盾”:但斌净值下挫归咎于“美国体制问题”“特朗普不靠谱”等宏观叙事,却回避杠杆工具风险、持仓集中度、估值泡沫等核心问题。

选择性披露与模糊化处理:尽管承认英伟达波动性大,却反复强调“AI算力长期需求”,试图用宏大愿景掩盖短期失误。这种话术本质是为“不认错”寻找遮羞布。

敬畏市场  远离“伪价值投资

但斌的案例为市场敲响了一次警钟:

警惕“杠杆上瘾”:杠杆能放大收益,但更会加速死亡。巴菲特用60年实践证明,复利奇迹无需杠杆。

高估值是原罪:即便行业前景广阔,透支未来业绩的估值仍需警惕。2024年英伟达176%的涨幅已隐含过度乐观预期,但斌却选择“相信神话”。

分散投资不是一句口号:作为职业资产管理人,真正的风控需落地于行业、工具、周期的多元平衡,而非迷信“时代主线”。

但斌又一次跌落神坛,与其说是“美股回调”的偶然,不如说是背离价值初心的必然。当一位基金经理沉迷于杠杆快感、热衷宏大叙事、惯于归咎外因时,他已从“时间的玫瑰”蜕变为“市场的赌徒”。

真正的价值投资者,不会热衷于发布数万条微博,享受粉丝的“膜拜”。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孤独的必须学会在狂热中冷静,在低谷中坚守——而这恰恰是但斌们最缺的一课。

粤ICP备13024068号